樊瑜:所谓取舍,适时而定
作者:樊瑜    发布于:2019-03-06 17:56:18    文字:【】【】【
摘要:作于2019年3月2日
    曾有位伟人说道:“不懂得变通的人,往往是给自己套上了一层枷锁,束缚了自己的脚步。”
    在沙漠中,最能令人绝望的,并不是水果的稀少,更不是物质匮乏的生存条件,而是人们几百年如一日的生存条件,无论资源是缺是盈,他们仍然固守着一套旧习俗,天神给他们带来的机遇却被他们自己变成了铁链,将自己封在一个密闭的空间,自己不肯走出去也不允许外界任何东西的进入。
    在中国古代,积累了历代农民的经验而产生的二十四节气,人民可以根据二十四气节来判断庄稼何时栽,何时收,古人的诗中更有如“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之类代代流传下来的经验。但也有前人言:“深处未必得种菱。”看似离经叛道,事实上,这才是适时变通的做法,农民也会根据雨水旱涝,夏日冬雪来调整播种的时间,也会根据地理位置、土壤品质来改变所栽植物的种类,若始终固执己见,不懂变通,亦步亦趋地追随前人的脚步,岂不似北方种水稻,南方种麦子,夏天裹棉袄,冬天穿短裙般颠倒黑白,不合时宜的经验只会让情况越来越糟。
    还有一类愚人,在把自己锁起来时,遇见有人拿来了钥匙,还激愤地将人赶走。天神叫来的第一位先知教会了沙漠中的人寻找幸福的方法。叫来的第二位先知则是教导人们如何去享受幸福并且分享幸福,而他们则以为第二位先知是来摧毁成果的人,或许是因为害怕从前那种物质匮乏的生活,却还是在富裕的生存条件下固守着一种贫困的生活方式。固执己见且不听劝阻,往往就是这样的人讲自己一步步逼入绝境。
    在各种各样的生存条件下,人们的抉择往往就决定了生存或是灭亡,在沙漠中,有充足的水果却白白让其腐烂是浪费,但想吃多少水果就吃多少则是不顾将来的不理智的做法,若是只图一时的享受,荒芜的沙漠又能坚持多少年的生计。若有第三位先知,若能劝说动那群固执的人民,让他们不要浪费这来之不易的幸福同时也应提醒他们给后人留下希望的种子,才是可以世世代代流传下去的生存之道。
    究天人之迹,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前人的经历给我们留下来丰富的经验,但白云苍狗,我们总要遇见新的困难,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适时而定,开创新的思路。

(文/高溪远)
浏览 (1424) | 评论 (0) | 评分(0) | 支持(7) | 反对(0) | 发布人:樊瑜
将本文加入收藏夹
 
 
相关评论
最新点评
更多点评 发表点评
发表评论
您的评价
差(1) 一般(2) 好(3) 很好(4) 非常好(5)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验 证 码
看不清?更换一张
匿名发表 
 
 
文章搜索
 
 
投票调查
关于虚拟国股份众筹截止日期的投票表决
 会员账户注册达到一万 (1747)
 实名认证会员账户达到一万 (215)
 实名认证会员达到一万 (16577)


Copyright ©2008-2024   悟能(二师兄)网  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9824号-1    

 
 
访问统计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