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记忆
文/周志敏
八九年我去洪湖串亲戚,那年的端午,与朋友在排湖看了一场精采的龙舟赛,感到游意未尽,于是想到了去赤壁。
翼日一早,我与朋友渡过荆河,骑车上了去洪湖的公路,两边景色也及赏,就西行约二十多里折向东南长江渡口。
站在岸边,只见对面青山隐约,江面宽阔,不时还腾起层层簿雾,米汤一样的江水泛着浅浅的黄色,看似的平缓,可没有动力的渔舟能轻快地向东而下,大有“千里江陵一曰还”之势,而客轮却静止般的在北航道逆上而行,初见长江,这一切都觉得新鲜而富有诗意。
登上渡轮,看其吃力之势,始感江流之湍激。偏过江心,对岸的一坐山包映入视野,峭壁上描红的“赤壁”二字格外醒目,据说是周瑜破曹后,酒酣之余,提剑刻下的这力盖千均的巨手之作!
赤矶山下,陈列室的展柜里摆满了生锈的古兵器,剑、戟为多,展厅前壁书有李白、杜牧的诗篇:“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和“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以作咏怀。左壁上是关于这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的筒介:赤壁之战并非火烧赤壁,实则火烧乌林。赤壁,因火烧乌林的大火映红了对江的赤壁而得名。公元208年,曹军与周瑜统率下的孙、刘联军在赤壁交战,曹操小战失利,退驻江北,屯兵乌林,与孙、刘联军隔江对峙。诸葛亮和周瑜等针对曹军不习水性的弱点,采取黄盖诈降计,借东风,巧用火攻,大败曹军于乌林。赤壁之战以火烧乌林而告终。
略作浏览随转至后山,与友揩手拾级而上,很快就登顶赤矶山,山虽高不过百米,在丘陵地区也会有“会当凌绝顶”的感觉。站在峭壁边缘,观一水横陈,看百舸争流,望南屏山顶的拜风台,眺江北的乌林矶,以及曹公曾写下名篇《短歌行》的乌巢山,古迹风景尽览无遗。转身翼江亭,聆听老者讲述那惨烈的赤壁战事。闻知江北乌林尚有许多不曾知道的遗迹时,不禁思绪万千!古战场的号角已经远去,千里舳舻早已灰飞烟灭。唯青山壁立,江水东逝。古往今来,寻游赤壁之人,多是咏怀周郎的英姿伟略,赞孔明之多谋足智,叹孟德横槊赋诗之枭才,却不为乌林一带的白骨塌、红血巷、万人坑而感念,不悯悲这蜉蝣苍生成了异乡孤魂。不嗟叹这万千枯骨成了尘土!往往临境怀古歌咏英贤之时,却不曾提起草介之民所付出的牺牲与贡献。着实让人有些心灰。俱往矣、看今朝,朝代更迭国兴国衰,成就着英雄,产生着冤魂!权贵精英们的福址永是建立在黎民的疾苦存亡之上的,这是不争的事实,也许这就是自古的无奈吧。
赤矶山上与友漫步长谈,竟不觉日已西斜,怕误了返程轮渡,遂在留言薄上填了一阙《临江仙》:
赤壁焚罢成三分,沉沙折戟消兵,乌林数处万人坑。战征多杀伐,劫难古今惊。
青山依旧颜未改,角声吹断江汀,是非胜败后人评。兴亡多少事,谁会悯苍生?以示纪念。
匆匆 踏上归程,过乌林时天已近晚,因友胆小没能近距离寻访那阴森的古战场遗迹,至今仍觉遗憾。
- 赵宇轩:七律·种地经验丰富
- 赵宇轩:五律·春色将尽
- 兰陵剑客:荒诞背后
- 浮云悠悠:无题
- 道元居士:自强不败于心
- 悠悠:时光清浅处
- 蓝桉: <浣溪沙·山居幽韵>
- 兰陵剑客:七绝-燕语
- 蓝桉:<蝶恋花·山川幽径>
- 奕文:春归
- 奕文:望燕归
- 奕文:雨夜思
- 奕文:写夕阳
- 奕文:家书何寄
- 奕文:病的心甘情愿
- 奕文:梨花
- 兰陵剑客:诗歌三首
- 于公谨: 谁受益
- 太阳雪:虞美人 心头
- 高山流水:关于虚拟资产的公告
- 兰陵剑客:五律-时光交争
- 悠悠:采桑子·纸上落满松针香
- 霍启刚:三天两头过生日
- 赵宇轩:五律·一年之计
- 飞沙走石:梦曦
- 兰陵剑客:别样乡愁(外一首)
- 于公谨: 春天在哪里
- 于公谨:某些地方的南方人做了高层,会是怎么样
- 太阳雪:浪淘沙令 红颜
- 悠悠:渔歌子
- 道元居士:无题
- 兰陵剑客:清平乐-倒春寒
- 赵宇轩:七律·春色遍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