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京白云观
见中国历代著名道观、道长简介(二):道教两大祖庭
2、武汉长春观
位于武昌大东门东北角双峰山南坡,黄鹄山(蛇山)中部,观内崇奉道教全真派,以其创始人王重阳门人邱处机道号“长春子”而得名。是我国道教著名十方丛林之一,为历代道教活动场所,称“江南一大福地”。 历史上著名的江西的庐山也设有长春观的下院。 该观被武汉市列为一级文物保护单位。
长春观历史悠久,道学源远流长。相传古代,此地为湖汊,因多松树而称之为“松岛”。楚地崇巫,故秦汉以后,此地设有“先农坛”、“神祗坛”、“太极宫”,为王侯祭祀天地、祖先之地。据传道教始祖老子曾应弟子之邀赴庐山“会五老”,曾经过鄂州双峰山麓的“长松岛”。后人附会此“松岛”即是“长松岛”,并建“老子宫”以纪念。 长春观一带在三国时是一片茂密的竹林,被称为“紫竹岭”。《二十四孝》中孟宗“哭竹生笋”的故事就发生在长春观旁的螃蟹甲,长春观东院亦有孟宗祠亦纪念此事。《鄂州志》中还言:“时有黄鹤飞腾于紫竹间”。观旁的白鹤井有白鹤泉一口,是仙鹤们饮水之处。又称吕仙炼丹井。此井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修长江大桥后被封,但仍存。
北宋期间,双峰山建有元庆观,嗣承龙虎山阁皂派符箓金丹教义,为天师道道场。南宋的朱熹在他的《鄂州社稷坛记》中真实地记载了这里设坛祭祀的情景:鄂州“城东黄鹄山,废营地一区。东西十丈,南北倍差,按政和五礼画为四坛”。
元初,全真教龙门派创始人丘处机,因助元太祖成吉思汗平定天下有功,多次受封赏,并掌管天下道教。丘处机仿佛教创十方丛林制度,派弟子至荆湖之地的武汉创办道教丛林,在松岛修建长春观。丘处机号长春子,全真派北七真中称长春真人,弟子遂将此观定名长春观,以祭奉其师。丘处机在元军南下时“一言止杀”、济世救民,因此也得民众拥戴。每年农历正月十九为长春真人圣诞,长春观要举行隆重盛大的丘祖会,武汉民俗称之为“迎春会”,也称“燕九节”。《桃花扇》作者孔尚任为此作有《燕九竹枝词》:“才是星桥又步云,真仙不遇心如结”,描绘了这一盛会。
明成祖永乐十二年(1414)曾对长春观进行大规模维修和重建。楚昭王朱桢过生日,至黄鹄山长春观为其父朱元璋祈寿降香,取“长春观”长春二字,将黄鹄山改称长春山。明世宗嘉靖年间,该观 “仙真代出,为湖北丛林特著,屋宇间,道友万数,香火辉煌”。
长春观明末毁于兵燹,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曾进行维修和重建,长春观此时被誉为“江楚名区,道子云集之处,黄冠皈依之所”。观内珍藏的全套明版《正统道藏》,是全国仅存的四部道藏之一。著名的音韵学者钱大昕,在乾隆三十九年(1774)慕名而来长春观阅查《道藏》,在来成楼写下了《三洞旋华序》。但咸丰二年(1852)又毁于太平天国战火。太平军与清军曾三次争夺武昌城,长春观为其大帅指挥部,又因太平军信基督教,视佛、道二教为异端,逐毁长春观和宝通寺。清王朝在湖北督办军务的钦差大臣官文有首七律《观焚》记其兴废感慨:“古观焚如岁月迁,问谁火里种青莲。 春风料峭双峰树,郁气氤氲万缕烟。 每意沧桑增阅历,欲寻洞府学神仙。 有缘到此空休返,且上回头普渡船”。 同治二年(1863),龙门派十六代传人何合春自武当山来此,发愿重修长春观。得到得官文及江南提督军门李世宗等地方官员和士绅的赞助,进行了大规模修缮。整个观宫仿明代建筑模式,以斗拱铆榫纯木结构,重修了“三皇殿”、“紫微殿”、“玉皇阁”、“来成楼”、及殿后登山石级,使长春观“庙貌森严,回复旧观。”同治四年(1865),在北京白云观主持传戒的大律师张耕云,应长春观监院于本贤、金教法之邀来观开坛说戒,盛况空前。
长春观在近代中国革命史上也有着光辉灿烂的一页。早年的“辛亥革命”的策划者曾以道观为掩护居此处筹划起义事宜; 1926 年,北伐军叶挺独立师驻扎长春观,并在三皇殿设立前线指挥部。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副主任郭沫若曾在观内暂住。起义中,藏经阁、来成楼、三皇殿均遭炮弹击损。邓演达在此督战,衣袖被子弹击穿,俄国翻译纪德甫殉难在观内。为此,郭沫若有诗同痛悼:“一弹穿头复贯胸,成仁心事底从容。 宾阳门外长春观,留待千秋史管彤”。民国14年(1925)侯永德任监院期间,得到督军萧耀南、士人项竹坪的损资而修藏经阁。黎元洪赠匾“大愿圆满”,萧跃南赠匾“道岸同登”。 1931年,侯永德道长又谋得湖北省主席夏斗寅的支持捐资,对道观进行大规模的修缮,长春观建筑群格局终于完成。全观面临武珞路,背依双峰山,依山而筑,层层递进,错落有致。中为5重大殿,现存4重,依次为灵宫殿、太清殿、七真殿、三皇殿。东西4院,原为乾坤两道清修之所,现保存部分建筑。
新中国成立后,因修建武汉长江大桥,对原在黄鹤楼旧址的吕祖阁拆迁,遂由政府拔款,将吕祖阁的神像等迁入长春观,并对长春观进行维修。“文化大革命”中,长春观作为“四旧”被毁:神像被捣毁,宗教活动被迫停止。文革结束后,1982年政府拔款,重修长春观殿宇,重塑神像,1984年宗教活动得以恢复并对外开放。
长春观有闻名于世的“三绝”,那就是全国仅留一块的“天文图”、带有藏族风格及欧式风格的建筑、乾隆帝御赐“甘棠”石刻。国内本有三块《天文图》碑,为道教天文学家所留,上刻有“谕旨”二字。一块在杭州玉皇山,一块在陕西某观,一块即在长春观。前两块皆毁于文革,仅留长春观一块全图碑,乃为一绝,是极珍贵的天文学文物;长春观是我国道教唯一的一个带有藏族风格及欧式风格的建筑群。原因有二,一是清末助建长春观的钦差大臣官文乃满族人,崇信藏传佛教,所用工匠受其影响,将藏族吉祥物大象及藏红花图案装饰于殿堂。二是清末长春观主持侯永德原本是左宗棠手下的一员将官,后出家为道人,主持长春观时受西方思潮影响,以欧式风格和中式风格相结合,修建了全国唯一的欧式建筑为主体的道教建筑——道藏阁,其屋檐上用水泥“堆塑”而成的传统花饰,其工艺现已失传,堪为一绝;再则是位于道藏阁前的乾隆亲书石刻“甘棠”二字,也是在道教建筑中为数不多的帝王题词,亦为一绝。
长春观的建筑特色颇有特色,形成一个分为左、中、右三路依山势而上、层层递进的建筑群体,结构严谨,布局得体。
中路主体建筑为五进:灵官殿、二神殿、太清殿、太清殿左为鼓楼,右为钟楼、古神坛、古先农坛,两坛之间为“地步天机”和“会仙桥”。右路为十方堂、经堂、大客堂、功德祠、大士阁和藏经阁等;左路为斋堂、寮堂、邱祖殿、方丈堂、世谱堂、纯阳祠等。
主要建筑为砖木结构,斗拱飞檐,梁柱栏板和殿内神龛的雕刻,细腻生动,精致典雅,具有典型的湖北道教建筑艺术特色。
灵官殿
位于中路一进,进山门后之首殿。殿内供奉道教镇守山门之神王灵官。殿宇居高临下,极为威严气派。
太清殿
位于中路二进, 穿过灵官殿后天井,即是长春观大殿太清殿。大殿正中供奉道祖太上老君道德天尊,左奉关尹子文始先生,右奉南华真人庄子。太清殿左侧有和合洞,供奉和合二仙。
七真殿
位于三进正中,为长春观主殿,供奉王重阳弟子”全真七子“;为首邱处机,为龙门派祖师;正月十九相传为邱处机生日,每年今日,有“燕九节”,又称邱祖庙会。
七真殿左有忠仁堂,供奉关公。右有甲子殿,殿正中为“斗姆元君”,元君三目、四头、八臂,为天上众星之母,主管群星。左为三台星君、南斗星;右为“左辅”、“右弼”星和“北斗七星君”。道教认为,南斗主生,北斗主死,因此拜者甚众。过七真殿,则有会仙桥。相传每年的七月七,有缘人可在此遇见神仙,有求必应。
过桥后左侧吕祖殿,相传吕祖传道王重阳、马丹阳等全真七子,是为道教北宗。吕祖殿本位于蛇山江边,因修建长江大桥,文物拆迁移至长春观。
三皇殿
四进正中为三皇殿,此为长春观最高处。中供奉伏羲、黄帝和神农三皇。左奉财神,右为慈航道人观音菩萨。楼上有玉皇阁,供奉玉皇大帝。
三皇殿左侧方丈堂。自方丈堂向西转下,西侧有来成楼,道藏阁,颇有西洋模样;道藏阁藏有四部《正统道藏》中的一部,弥足珍贵。道藏阁前左有石刻,上书“甘棠”二字,乃乾隆亲书御赐,此为道教建筑中为数不多的帝王题词,亦为长春观三绝之一。
3、苏州玄妙观
全国名为玄道观的道观很多,有泉州玄妙观、南阳玄妙观、四川安岳玄妙观、吴山玄妙观、荆州玄妙观、沔城玄妙观、仙桃玄妙观、庐山玄妙观、荆州玄妙观、苏州玄妙观等,其中以苏州玄妙观最为著名。苏州玄妙观是位于苏州古城中心观前街。玄妙观的主殿三清殿始建于西晋咸宁二年,重建于南宋淳熙年间, 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南宋穿斗式样木构建筑。殿宇保留了不少宋代遗物,如梁架、斗栱等。面阔9间,雕刻华丽,被列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玄妙观相传原是春秋时代宫旧址。道观创建于西晋武帝咸宁二年(276),初名真庆道院。东晋明帝太宁二年( 324 ),敕改上真道院。唐玄宗开元二年(714),更名开元宫,赐内帑重修。唐昭宗大顺元年(890)遭受兵火,仅存山门,正殿,北宋太宗至道年间(995 —997),改为玉清道院。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诏改天庆观,赐帑建东西南北四庑,新修东西墙垣,由专业画师画成“三天天宫胜景”巨幅壁画。徽宗宣和七年(1125),道君皇帝赵佶敕赐香火田五十顷。南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 ),毁于兵火。绍兴十六年(1146)至孝宗淳熙六年(1179),苏州地方官王唤、陈岘、赵伯 肃先后主持修复重建。
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 ),始称玄妙观。元顺帝至正二十六年至二十七年(1366—1367),玄妙观又一次受到战乱的破坏,幸未全毁。明洪武年间(1368 —1398 )朱元璋整顿宗教,赐封苏州玄妙观为正一丛林,设管理道教事务的机构道纪司于观内。千年古观此时不仅是苏州道教的主要活动中心,而且也成为地方政府司仪、祝祷的场所。明宣宗宣德年间(1426 —1435),道士张宗继倡建弥罗宝阁。英宗正统三年(1438),巡抚周忱、知府况钟首捐俸资,于正统五年建成弥罗宝阁,为玄妙观增添了一座气势宏伟、绚丽多姿的副殿。该阁毁于明神宗万历三十年(1602)。
清代,为避康熙皇帝玄烨的名讳,改玄妙观为圆妙观,又名元妙观,直到民国后,才恢复玄妙观的旧称。康熙十四年(1675),布政司慕天颜首倡重建弥罗宝阁,咸丰十年(1860)又毁于战火。同光年间,红顶商人胡雪岩独立捐资重建宝阁。
辛亥革命后,吴县议事会在玄妙观方丈宝成立。民国元年,道纪司被废,吴县道教公会随之产生。当年8 月28 日傍晚,弥罗宝阁突然起火,全部烧毁。1933年,苏州各界在其旧址上建起了一座中山堂。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玄妙观在文革中被彻底摧毁。改革开放后,自1999 年开始,花了五年多时间,分三个阶段实施整治更新工程。一期工程的重点是全面维修和保护玄妙观的古建筑,其中包括对已毁的重要殿堂进行恢复性重建,对观内外整体环境进行彻底的清理整治,并增设相应的市政、安全设施。
玄妙观在清代康熙年间最为鼎盛,是全国规模最大的道观之一,有殿宇三十多座。后几经战乱,屡建屡毁,现存主要建筑有正山门和三清殿。观内有山门、三清殿、运木古井、财神殿、文昌殿、“妙一统元”匾、朝北玄帝铜殿、一步三条桥、老子像碑、无字碑等“十景”:
山门
为一座北朝南,是一座五开间的木构建筑。始建于唐代,历经变故,现存为清乾隆四十年(1775)重修。入门迎面即见一块竖匾,上书“圆妙观”,是清末通州名士沙玉召所书,笔力浑厚,字态端庄。内奉六位尊神,即马、赵、温、王四大元帅和辟非、禁坛二将军,据说为元代所塑。“文革”中该像被毁,后经中国道协黎遇航会长提供画稿,著名书画家谢孝思先生等精心绘制,由苏州太仓的张文淇先生以壁画的形式替代塑像。 后市道协请雕塑大师刘国祥重塑六大神像,历时二年竣工,现在正山门右侧还有《玄妙观重修三门记》碑石一块。这是元代著名文人牟山峴撰文,大书法家赵孟頫书写。2010年初山门内该设黄金首饰商店,引起民众不满,年底撤出。
三清殿
三清殿是玄妙观的主殿, 始建于西晋武帝咸宁二年(276),重建于南宋淳熙六年(1197),是苏州仅存的一座南宋殿堂建筑,也是全国最大最古老的道观殿堂之一。设计者是当时著名画家赵伯驹之弟赵伯驌。大殿为重檐歇山式,屋脊高10余米,两端有一对高约3.5米的南宋砖刻螭。大殿为九开间,重檐歇山式,宽44米,深25米,总面积1100平方米,为南宋木构建筑,屋顶正中是铁铸的三根戟,表示平升三级之意,两端的龙头是宋代雕刻,约3.5平方米。殿内有高大殿柱40根,左右山墙檐柱30根。屋面坡度平缓,出檐较深,斗拱疏朗宏大,特别是内部月亮式梁架上檐内槽斗拱的上昂做法,为国内首例。
三清殿作为南宋时代的木结构建筑,在全国也只有北京故宫的太和殿和山东曲阜的大成殿可与之相比。由于三清殿在我国建筑史上占有的重要地位,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人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殿内正中的砖砌须弥座,高1.75米,分上、中、下3层,系南宋遗物。座上供奉3尊高17余米泥塑的三清全身像,法相庄严,神采奕奕,虽经重修,仍不失为南宋道教雕塑中的精品。殿前建有宽广的青石砌成的露台,露台三面围以青石栏杆。石栏构件之间以熔化的生铁浇连,冷却后视之犹如铁钉钉合一般,故称为“钉钉石栏杆”。石栏板上的浮雕人物、水族、鸟兽等,形态逼真,极为精美,相传是唐、宋时代的作品。其中的石狮子浮雕是五代遗物。
殿内尚存吴道子绘老子像复刻石碑,碑上有唐玄宗李隆基的御赞和颜真卿的题字,被称为三绝碑。另有“天庆观尚书省到并部符使帖”石碑,两碑均是南宋原物,为国之艺术瑰宝。
位于散曲三清殿的东,高6.7米、宽2.7米的巨大无字碑。它就是著名的方孝孺无字碑 ,为我国四大无字碑之一。其余三块是泰山登封台无字碑和乾陵武则天无字碑,连同十三陵无字碑 。上面原刻着明代洪武间宰相、建文帝朱允炆的老师、大文学家方孝孺撰写的一篇碑文。记述的是洪武四年(1371)清理道教,称玄妙观为正一丛林,设道纪司,革昆山县五十顷香火田充军晌等史实。字字铁划银钩,不同凡品。后来燕王朱棣篡夺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 称永乐帝,要方孝孺为他起草诏书。方孝孺誓死不从,结果惨遭杀害,十族同诛。他死之后,朱棣连这块碑上的碑文都不放过,下旨全部铲除,石碑就成了今天的无字碑 。尽管碑文是被朱棣强令铲除的,但是,石碑仍补后人妥为保护,至今巍然独存于玄妙观内。
运木古井
位于蓑衣真人殿的天井内。1999年玄妙观维修过程中在三清殿前中轴线上发现一座古井,井中出土近30件文物,此古井系五代遗物。井亭上有施起鹏所题“元都第一景”匾额。相传建造弥罗宝阁时,一时木材短缺,经道人布施法术,即有木材从井中源源输出,保证了工程的顺利进行。现此井已淹没,尚存一井栏。其实运木古井的传说,不光玄妙观有,在其它寺观中也有。杭州西湖南屏山下的净慈寺就有一口运木古井,其传说内容和玄妙观大同小异,不过施展法术的是家喻户晓的济公。
财神殿
原殿位于东脚门,现移建于此。殿内供奉三位财神:中间的是文财神比干,因其无心从而专司买卖公平,左右是武财神赵公明和关羽。
文昌殿
建于清乾隆末年。殿堂格局别致,殿内供奉文昌梓潼帝君,两旁奉祀孔子、朱熹。文昌本为星名,民间俗称“文曲星”,为主宰人间功名,禄位之神。苏州文化昌盛,文士众多,文昌崇拜旧时极盛。
妙一统元”匾
悬挂于三清殿檐下,原由金之俊所书,笔力雄健。但经长时间的日晒雨淋,字体已见陈旧剥蚀,亟需重摹见新。然而匾上“一”字已全无印迹,难以摹写。许多名人为之补写,但效果都不理想。忽然来一农夫自荐,经试笔,果然令人满意。原来,这个农夫每天挑柴进城叫卖,必到三清殿露台小憩,天天看到匾上的大字,日久,字形默记心中,以致一挥而就。
朝北玄帝铜殿
原玄帝殿前庭,有一座铜合金浇铸的小型模型殿,面阔四尺,进深三尺,高三尺九,置于石座上,坐南朝北,面向玄帝殿(已毁)。此殿铜色古湛乌黑,外观造型均仿自武当山金殿,内供北极玄天上帝,亦称真武大帝。旧时,信众乐于触摸铜殿以祈福消灾。此殿现陈列在三清殿万年台之东。
一步三条桥
三清殿露台东侧踏步下的甬道上,有三条并排的青石板,宛如桥面。石板不长,常人一步即能跨越,故称一步三条桥。据称旧时石碑下有水穴,雨后有鱼从穴中跃出。民国时,水穴已填为平地。现三条青石仍在,信者以为吉祥物,若能一步逾越,即能求得年年有余。至此观光者不妨一试。
4、浙江金华观
坐落在浙江省金华市双龙洞南侧,民间称黄大仙观,为黄初平叱石成羊、得道成仙的道教圣地。相传在东晋年间,在金华北山的丛林山坡,牧羊少年黄初平遇到仙翁,见初平有异相,仙翁“爱其良谨”, 引入洞内石室学道修炼,授以提炼飞升之术。其兄黄初起因弟弟进山牧羊四十载未归,遂“巡历山水”,“遇道士求弟遂得,并问羊安去?初平叱之羊起,于是白石皆成羊数万头。”此后,初起也留居北山石室,随弟修炼,相继成仙。兄弟俩常云游四方,为百姓治病排难,济世济民,福庇人间。为纪念二仙,金华百姓在黄初平成仙的叱石成羊处兴建了赤松官,尊黄初平为黄大仙,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年的历史。港澳、东南亚及美洲各地的侨胞将黄初平奉为圣灵黄大仙。金华观原系赤松宫下观,赤松宫相传为道仙赤松子安期生登真羽化之地。赤松宫每岁差道士主持金华观,掌三洞香火,盛极一时,在港澳地区及东南亚一带影响尤大。
宋徽宗政和年间(1111—1117),在此观重建洞天福地,并赐有“天下名山”匾额。朝廷曾三次差大臣到金华观参拜大仙。清道光十四年(1834)再建时,发掘出“叱石成羊”等奇景,应验了当年黄大仙牧羊在此“叱石成羊”的传说。
金华观地处金华北山的双龙风景名胜区,为道教中的第三十六洞天,亦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三批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景区内自然风光奇绝:不仅有95%以上的森林覆盖率和鹿湖、双龙水库、山口冯水库等明珠,还有著名的双龙水石奇观、冰壶洞内飞瀑和朝真洞天奇观。金华观坐落山中,红墙筒瓦,绿树环抱,清静幽雅,别有天地。
5、广州五仙观
位于广州市惠福西路,建于明洪武十年(1377),是一座祭祀五仙的谷神庙。关于五仙的传说,据《宋张励五仙观记》转引《南务岭表记》及《图经》所载,汉晋时,“初有五仙人皆手持谷穗,一茎六出,乘五羊而至,仙人之服与羊各异,色如五方,既遗穗与广人,仙忽飞升以去,羊留化为石。广人因即其地为祠祀之。”这即是五仙观前身。故广州又叫羊城、穗城。广州人民为了感激五位仙人,在他们当年降临的地方修建了一座五仙观以示纪念。观中有五仙雕像,伴以五羊石像,五仙又被称之为谷神。还有种说法是战国周显王时期,为楚威王相国南海人高固所见。第三种说法是在晋朝时,吴修为广州刺史,还未到任,有五仙人骑五色羊,背着五谷来到广州州治的厅堂上。吴修于是在厅堂上绘五仙人像以示祥瑞纪念,并且称广州为“五仙城”。
五仙观在历史上屡建屡废,现址亦经历多次变迁。据有关史籍记载:南汉唐时为府尹祭祀五仙(五谷)的谷神祠;宋代以前,观内已有道士在此修行,北宋时建有祀奉五仙人的寺院。程师孟诗云:“欲举轻舟印碧虚,善邻犹得道流居”;蒋之奇诗云:“州宅之西敞华堂,我来跪拜焚宝香。堂中塑像何所见,乃有五仙乘五羊”。当时观址在十贤坊(今广东省财政厅一带)。南宋始具观之规模,宁宗嘉定年间(1208~1224)该观迁至西湖玉液池畔(今教育路一带),称奉真观;南宋末年又迁至今广仁路;明洪武元年(1368)五仙观毁于一场大火;直至洪武十年(1377),该寺大规模重建,另塑五仙像。观址迁于现址惠福西路坡山巷,主持修建者是广东行省布政使赵嗣坚。该观观名和地址一直延续至今。明成化五年(1469)和清雍正元年(1723)均进行重修。民国十二年(1923)占地面积仍有4600多平方米。是年,广州市政厅为筹备军饷,拍卖五仙观,中山同乡会买下会址,遣散观内道士。今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明清时期,五仙观规模相当宏大壮丽,殿堂多达十数处。原有照壁、牌坊、山门、中殿、后殿,两侧还有东西斋、三元殿、廊庑等。今五仙观受自然和人为损坏,观址被占,已缩至深巷之内,照壁、牌坊、中殿、三元殿和廊庑已荡然无存。建筑仅存仪门、仙迹池、后殿和岭南第一楼。
五仙观现存文物近二十件,明代的红米石麒麟两头、红米石棋杆架两座、青石华表(柱)两根,以及宋至清有关五仙观古碑刻13块,书法或风骨神秀,或潇洒飘逸,很具鉴赏价值。
仪门
五仙观依山而建,坐北朝南,今日沿深巷拾阶而上便到五仙观仪门。仪门面阔三间,进深二间,绿琉璃瓦歇山顶,青砖石脚。石门额上“五仙古观”大字是清同治十年(1871)两广总督瑞麟手书。仪门还保存有一对用漱珠岗火山岩刻制的石麒麟,这是国内十分罕见的珍贵文物。
仙人姆迹
位于仪门之东一小学内。有环砌砖栏之池,池内有块纵横约4米的天然红砂岩石,即“穗石洞天”之“穗石”。石面有一凹处,形似大足印。池内石刻“仙人姆迹”四字。足印下有一泉眼,名为佗泉,为广州古城内仅存两泉之一,故印内一泓清水,终年不竭。池连浓荫覆盖,清风徐来。
距今一千五百多年前的晋代,“仙人拇迹”原址是珠江岸边的一个渡头(俗称“坡山古渡”),珠江河水长年累月的侵蚀、冲击,使岩石留下了两个大瓯穴。后来,这两个相邻的瓯穴又互相连接,变成了一个形似脚印的长约1米的大瓯穴。后人不明其成因,便附会为“仙人拇迹”。这一美丽的神话古迹,明代时被列入羊城八景,名曰“穗石洞天”。现为广州市重点保护文物,八十年代曾修缮一新,是羊城闹市中访古探幽胜地。
后殿
过仪门穿中殿遗址,便到后殿。后殿是明代宫殿式建筑,殿深10米,宽12米,高5米,为绿琉璃瓦重檐歇山顶,正脊两端为回纹饰。中间为两条相向倒立鳌自,正中脊刹是宝物饰。正桁上刻有“大明嘉靖十六年十一月拾贰”等字。内檐施6铺作3杪斗拱玲珑精巧,四壁作间隔用,原为方格门窖 ,灵巧通透,富具岭南特色,整座后殿具有广东明代古建筑的特色,也是广州地区现存的少数明代殿堂建筑之一。在空间、梁架、斗栱尺度及构件加工工艺手法等方面,五仙观后殿反映了明代官式建筑的一些特征和艺术风格,同时反映了不少地方特征乃至古老的中原建筑制度。现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岭南第一楼
后殿后坡之顶的一座钟楼,俗称为“岭南第一楼”。 是广州市现存为数不多的保持着木结构形式的较为完整的明代城楼式建筑。此楼始建于明洪武七年(1374),为行省参知政事汪广洋所建造。现存二层的木构架是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的建筑。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把它与镇海楼、海山楼和拱北楼合称为“四大崇楼”。钟楼坐北朝南,宛如城楼,通高17米,分为上下两层。下层楼基以红砂岩砌筑成一高大的方台,台宽14米,深12米,高7米,中间为拱券洞门,前后贯通。上层为四面开放式木结构,呈长方形,面宽11.8米,进深9.7米,重檐歇山顶。屋顶正脊两端有一对相向倒立的鳌鱼,脊刹为葫芦珠刹。桁梁刻有“乾隆五十三年重建”字样。
钟楼四周设置了木栏杆,供游人依栏远眺。
楼中央悬挂一口明代 青铜大钟。钟铸于明太祖洪武十一年(1378)。钟高3.04米,直径2.1米,重约5吨。钟体铸铭篆文“大明国兴武十一年岁次戊午圻孟春十八日辛卯广东等处承宣布政使司铸造”。钟口之下,正对楼基中心方形大井口,与券形洞六相通,形成一个巨大的共鸣器,不但可以使钟声洪亮悠扬,也有利于声浪传播,据说扣之可“声闻十里”, 为广东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铜钟。此钟是作为遇火警等非常事故时召救之用,无事禁止撞击,因名“禁钟”。该楼也因此称之为“禁钟楼”。该钟的奇特之处还在于只用一根葛藤悬挂,倒更有点不可思意。据说古代有一大官乘轿路过此地时,扎轿杠的绳索断了,便吩咐轿夫在半时辰内找到绳子扎好轿杠。轿夫正焦急找着,忽见路旁走来一位老人。老人指着山岩上的一条葛藤说:“可用那藤。”轿夫见藤又细又短,以为老人要耍弄他。突然老人不见了,轿夫才知道遇着仙人,连忙扯下葛藤去扎轿。也真奇怪,葛藤越扎越长,直到轿杠扎得结结实实才用完。到了驿站,轿夫仔细察看,见藤尾刻有“吕洞宾”三个字,这才醒悟到那是吕洞宾所赐的仙藤。后来坡山建五仙观、盖大钟楼,要找绳索吊大钟。轿夫便把仙藤献出,细小的葛藤把数千公斤的铜钟吊得稳稳当当的。
传说终归是传说,可一根葛藤吊起那沉重的大钟却是不争的事实。
- 聚宝盆:铭记东方圣人毛主席诞辰131年
- 聚宝盆:星星之火
- 聚宝盆:风走过
- 聚宝盆:为自己服务
- 聚宝盆:折翼的小鸟
- 聚宝盆:眼泪汪汪流下来
- 聚宝盆:举头三尺有神明
- 万户侯:高老庄藏书阁借款规则
- 万户侯:为有活水源头来
- 万户侯:画饼充饥
- 万户侯:高老庄生态园
- 万户侯:三类合理化建议
- 万户侯:实话实说
- 鹅毛大雪:天下无敌---易乐易独孤政
- 鹅毛大雪:天下无敌---易乐易独孤政
- 万户侯:坎坷的路朝前走
- 万户侯:高老庄藏书阁管理策略
- 万户侯:关于火
- 大师兄:赞春风
- 大师兄:入红尘
- 大师兄:衣和衫
- 华为:仙人指路之新手必读
- 大师兄:诺言
- 大师兄:山河社稷图
- 大师兄:消费显价值(2)
- 大师兄:消费显价值(1)
- 大师兄:复杂的事情简单做
- 大师兄:新农民
- 灞陵散人:朱子治家哲言(转)赵景贤
- 灞陵散人:走向90岁 赵景贤(转发)
- 大师兄:五星级客服团队
- 灞陵散人:欠安的中国 作者 云禧
- 灞陵散人:人生不易 赵景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