灞陵散人:灞河别师 赵景贤
作者:灞陵散人    发布于:2024-09-30 13:36:33    文字:【】【】【
灞河,古称滋水,因秦穆公而得名“灞水”,后人加三点水成“灞河”。灞河横陈长安东隅,是东西交通的要道。自古以来,灞水、灞桥、灞柳就闻名于世。灞河两岸从秦汉时期开始广植河柳,每年春季柳絮随风飘扬,宛若雪花,“灞柳风雪”被誉为关中八景之一。
唐代在此设驿站,亲友出行多于此告别,故有“杨柳含烟灞岸柳,年年攀折送行人”的诗句。“柳”和“留”同音,折柳赠行人,为留客之意。灞柳的文化内涵深厚,是古代诗人伤别时取之不尽的托情之物,也常是他们渲染长安景色的落笔之处。
历代诗人对灞河垂柳多有吟咏,如李白的《忆秦娥》中有“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杨巨源的《赋得灞岸柳留别郑员外》中写道:“杨柳含烟灞岸春,年年攀折为行人。好风傥借低枝便,莫遣青丝扫路尘。”;刘禹锡在《杨柳枝》中也有“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的名句。
灞桥折柳,是古代长安的一种文化习俗,人们在送别时折柳相赠,以表达依依不舍之情。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成为了古人送别的一个传统。灞柳不仅是离别的象征,也承载着人们对于远方亲人的思念和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
灞河及其沿岸的垂柳,不仅是自然景观,更是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意义。如今,虽然桥已不是当年的那座桥,柳也不是当年的柳,但历代墨客骚人的吟咏,使得灞柳依旧活在人们的心中。
在古代,师生关系被高度重视,师生之间的离别往往充满了深情厚谊。以下是几首以师生离别为主题的虚构古诗,以灞河为背景,表达依依不舍之情:
《灞河别师》
春风又绿灞河岸,桃李无言下成蹊。 师恩如山何以报,弟子泪落沾衣襟。 柳絮飘飘送行舟,灞水悠悠情难收。 明日天涯各一方,师道长存心中留。
《灞桥柳下别师》
灞桥柳下送师行,柳絮飘飘似雪轻。 桃李满园谁不羡,师恩难忘泪如倾。 流水落花春去也,别情依依何处寻。 他日若遂凌云志,报得师恩三载情。
《灞河春别》
灞水潺潺春又归,师门桃李竞芳菲。 今朝一别情何限,柳岸依依折柳枝。 师训如炬照心路,弟子远行莫迟疑。 待到功成归来日,再叙师生灞河时。
《灞上离歌》
灞上离歌声声慢,师影随波渐渺漫。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柳丝长系师门梦,灞水难消弟子情。 他日若能凌绝顶,不负师恩不负卿。
《灞河柳岸别师》
灞河柳岸绿初匀,师语谆谆入梦频。 桃李不言随日长,春风有尽情无尽。 柳絮随风舞翩跹,师影随波去渺然。 一朝别后山长水阔,师恩长记在心田。
这些诗作虽然是虚构的,但它们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尊师重道的传统美德,以及师生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

浏览 (156) | 评论 (0) | 评分(0) | 支持(7) | 反对(0) | 发布人:灞陵散人
将本文加入收藏夹
 
 
相关评论
最新点评
更多点评 发表点评
发表评论
您的评价
差(1) 一般(2) 好(3) 很好(4) 非常好(5)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验 证 码
看不清?更换一张
匿名发表 
 
 
文章搜索
 
 
投票调查
关于虚拟国股份众筹截止日期的投票表决
 会员账户注册达到一万 (1746)
 实名认证会员账户达到一万 (215)
 实名认证会员达到一万 (16577)


Copyright ©2008-2024   悟能(二师兄)网  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9824号-1    

 
 
访问统计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