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月中刚报道过《这些创业者为什么拒绝VC?》面对VC,他们问:“我为什么要接受你的投资?”Camera+的创始人约翰·卡萨桑塔在拒绝风险投资时甚至大爆粗口,“去他妈的VC”!
但你别误会,创业者跟风险投资之间的关系其实是双向选择。不是所有的企业都必须要接受风投,不是所有的企业都适合接受风投,不是所有的风投都值得被创业者接受——当然,也不是所有拒绝风投的创业者和创业项目,都是真的“牛逼”。
这不,虎嗅刚收到份来自某TMT群某VC投资经理对创业者的吐槽:
最近收到超多的各垂直领域的App团队计划,很多产品3~6个月,10万左右的下载量,团队向我抱怨说投资人筛选项目太苛刻,还抱怨说投资人都要求看到产品才投资,融资太难了。
在这里我想分享一下投资基金角度的看法。
目前中国的移动互联网投资市场,移动App如果达到单月30万以上的量就可以考虑作为投资标的了,如何做到呢?
在产品本身没问题的前提下:
如果只有iOS版的话,每天1万多的量,在现在的App Store免费榜上能够排进前100~50。几个限免渠道上一下,再付钱给搞趣、iApps、苹果园、锋锋网等渠道,很容易就可以做到。
如果还有Android版,覆盖比较大的4~5个渠道的话。找几个比较大的科技媒体报一下(36kr粉丝23万,每天IP20万左右,算算转化率),然后App里面设一些SNS和微博的分享机制做一些小范围的病毒宣传,相信1万多的量不是难事。
这样加起来两个版本单月就有50~60万的量了。
前段时间我的大学同学做了一个很普通的App叫“创意家居精选”,很简单的一个程序没有广告推广没有限免没有报道3个月就自然到了20万的量,1个人3个星期就做出来了,做个受欢迎的产品真的很难么?
拿着这个成绩去找天使湾融资,加上现在微博上天使投资人多如牛毛。市场和团队都没问题的话,50万人民币总能融到吧。历届创业比赛上的demo团队,好像用户数和注册量都在10万~20万左右。50万人民币够3个员工每个月发每个人1万块钱撑12个月了。两个创始人不拿钱的话,就是一个标准的5人团队。
市面上目前的情况是太多产品本身有问题
到今天我还在跟同事说某著名打分交友网站的App竟然还在用HTML5做,iOS版上了要一年快了呀。每次切换tag竟然都要进行服务器请求,导致响应超慢,体验超差。但是改成Native App真的这么困难么?为什么团队不去改呢?这完全是执行力和战斗力问题。
所以讲到底,是国内创业团队太蛮荒了,简直就是刀耕火种。
其实只要稍微一个像样点的靠谱的产品经理+技术+美工3人团队出来创业,瞄准的是个有想象力的市场,用户量和融资会这么困难么?
- 始麒麟:陕西愣娃
- 无法无天:无题---樊卓璇
- 始麒麟:万物生光辉
- 先天苦竹:望月愁
- 通天建木:绿旋风
- 化风行万里:无题(2025年6月27日)
- 化风行万里:山海情
- 化风行万里:蚂蚁负馒
- 化风行万里:云山
- 化风行万里:无题
- 化风行万里:天地龙鳞
- 化风行万里:赞韵染山河集群主
- 化风行万里:一眼望亿年
- 化风行万里:梦一场
- 化风行万里:刀剑如梦回马枪
- 化风行万里:凤求凰
- 灞陵散人:斗志与干劲 赵景贤
- 化风行万里:无题
- 独孤政:侠客行之暂说再见
- 独孤政:侠客行之初论傲骨
- 独孤政:侠客行之中材难予
- 独孤政:侠客行之脚步放缓
- 独孤政:侠客行之友情链接
- 独孤政:侠客行之百花齐放
- 生死簿:白虎归来
- 信用城:心中有路
- 信用城:关于收支两条线
- 独孤政:我是佛陀一滴泪
- 信用城:自由
- 玉蛟龙:《圣人无名》
- 玉蛟龙:只管今世逍遥
- 易乐易:侠客行之一日为父
- 玉蛟龙:山不在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