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水:中庸 第二十九章 三重
吕氏曰:“三重,谓议礼、制度、考文。”即统一的制度,统一的礼节仪式,统一的书写文字。王者重此,就会使“国不异政,家不殊俗”,便会减少过失。
“凡治民之体,先当治心。心者,一身之主,百行之本。”(《周书·苏绰传》)治理民众的根本,其首先应当从思想上予以教化,使他们从内心拥戴。因为思想是人身心行为的主宰,是一切行为的本原。民心就是天意,具有高尚品德的王者与天道合一。能王天下的人所持之道,必须要本诸自身道德,身体力行,取信于民,还要经得起历史考验,不悖于自然规律,使造化也无疑问,即使圣人再起,也改变不了,做到既知自然规律,又要知社会人生,这样言动都可成为天下的道理、法度、准则,远近都是众望所归,而获得天下人的普遍赞誉。
【原文】
王天下有三重焉①,其寡过矣乎!上焉者②,虽善无征,无征不信,不信民弗从。下焉者,虽善不尊③,不尊不信,不信民弗从。
【注释】
①王(wànɡ)天下:做天下之王,统治天下。王,作动词,称王。三重:指上一章所说的三件事:仪礼、制度、考文。
②上焉者:指夏、商时代的礼制。
③下焉者:指在下位的人,如孔子。不尊:没有尊位。
【译文】
治理天下能够做好议订礼仪、制订法度、考订文字这三件重大的事,那就很少有过失了!夏商的制度虽好,但没有验证,如果没有验证的话,就不能使人信服,不能使人信服,老百姓就不会遵从。像孔子这样身在下位的人,虽然有美德,但没尊贵的地位,没尊贵的地位,也不能使人信服,不能信服,老百姓就不会听从。
【原文】
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征诸庶民①。考诸三王而不缪,建诸天地而不悖②,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③。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④,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远之则有望⑤,近之则不厌。
【注释】
①本诸身:本源于自身。征:验证。
②三王:指夏、商、周三代君王。缪(miù):通“谬”,谬误。建:立。悖:违背。
③质:质疑,证实,求证。一说为卜问。疑:疑虑。俟(sì):等待。
④世为天下道:世世代代成为天下效仿的榜样。世,世代。道,道路,楷模。一说通“导”,先导。
⑤望:威望,仰望。令人敬仰,使人仰慕。
【译文】
所以君子治理天下应该以自身的德行为根本,并从老百姓那里得到验证。考查夏、商、周三代先王的制度而没有违背的地方,立于天地之间而不悖逆自然,质证于鬼神而没有疑问,等到百世以后圣人出现也不会产生疑惑。质证于鬼神而没有疑问,这是因为知道天理;等到百世以后圣人出现也不会产生疑惑,这是因为知道人情。因此君子的举动能世世代代为天下的先导,行为能世世代代成为天下的法度,语言能世世代代成为天下的准则。距离君子远的人常有仰望之情,距离君子近的人也没有厌倦之意。
【原文】
《诗》①曰:“在彼无恶,在此无射②。庶几夙夜,以永终誉③。”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④有誉于天下者也。
【注释】
①《诗》:此诗引自《诗经·周颂·振鹭》。
②射(yì):《诗经》本作“斁(yì)”,厌弃的意思。
③庶几(jī):几乎。夙(sù)夜:早晚。永:永远。终:通“众”。誉:赞誉。
④蚤:即“早”。
【译文】
《诗经·周颂·振鹭》说:“在那里没有人憎恶,在这里没有人厌烦。希望日夜操劳啊,使众人永远赞誉。”君子没有不这样做而能够早早在天下获得名望的。
(高智峰校正)
文章搜索
推荐文章
- 万寿藤:孤勇者
- 始麒麟:陕西愣娃
- 无法无天:无题---樊卓璇
- 始麒麟:万物生光辉
- 先天苦竹:望月愁
- 通天建木:绿旋风
- 化风行万里:无题(2025年6月27日)
- 化风行万里:山海情
- 化风行万里:蚂蚁负馒
- 化风行万里:云山
- 化风行万里:无题
- 化风行万里:天地龙鳞
- 化风行万里:赞韵染山河集群主
- 化风行万里:一眼望亿年
- 化风行万里:梦一场
- 化风行万里:刀剑如梦回马枪
- 化风行万里:凤求凰
- 灞陵散人:斗志与干劲 赵景贤
- 化风行万里:无题
- 独孤政:侠客行之暂说再见
- 独孤政:侠客行之初论傲骨
- 独孤政:侠客行之中材难予
- 独孤政:侠客行之脚步放缓
- 独孤政:侠客行之友情链接
- 独孤政:侠客行之百花齐放
- 生死簿:白虎归来
- 二师兄:哪些文章会被删除
- 信用城:心中有路
- 信用城:关于收支两条线
- 易乐易独孤政:佛陀的传说
- 独孤政:我是佛陀一滴泪
- 信用城:自由
- 玉蛟龙:《圣人无名》
投票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