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水:大学 第六章 格物致知
朱熹称此章为“传之五章,释格物致知之义”。因阙失作补传。补传反映了朱熹的完整认识论。朱熹讲的理,包括物理,但主要内涵是仁义礼智四德。“明德”的内涵也是此四德。这同《大学》本意已有不同。《大学》更强调认识外部事物,而朱熹是要焕发人内心固有的道德意识。
朱熹指出,“格物”即明辨,穷究事物的道理,从而扩充知识,增长智慧,一说“格”是格除的意思,即格除自己思想的杂质,使自己不被物欲所诱惑而蒙蔽了自己的本性,使自己不受恶行的玷污而污染了自己的心灵,使自己的行为高尚,使自己的心灵美好,使自己的修养提高。
“格物”“致知”是“八条目”的基础。所谓“格物致知”,就是穷究事理,增长知识和智慧,以达到至善的境界。
【原文】
(此谓知本①。)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②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唯于理有未穷③,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始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④。]此谓知之至也。
【注释】
①此谓知本:程颐、朱熹都认为此句是衍文。与上句重复,当删。
②穷:穷究,彻底研究。
③未穷:未穷尽,未彻底。
④“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至“此谓物格”为朱熹取程颐之意所作的补传。
【译文】
(这叫做抓住了根本。)
[所说的要想获得知识,就必须认识、研究事物,是指要想获得知识,就必须接触事物而彻底穷尽它的道理。大概人的心都是灵动的,都具有认知能力,而天下事物都有一定的道理,只不过因为这些道理还没有被彻底认识,所以人的知识很有限。因此,《大学》一开始就教人接触天下万事万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进一步探究,以彻底认识万事万物的道理。经过长期用功,总有一天会豁然贯通,到那时,万事万物的里外精粗都被认识得清清楚楚,而自己内心的一切道理都得到呈现,再也没有蔽塞。这就叫万事万物已被认识、研究。]这就叫知识达到了顶点。
(高智峰批红)
文章搜索
推荐文章
- 蚩尤:谁
- 蚩尤:中国龙
- 蚩尤:山河无恙
- 万寿藤:关于万户候的进一步说明
- 万寿藤:孤勇者
- 始麒麟:陕西愣娃
- 无法无天:无题---樊卓璇
- 始麒麟:万物生光辉
- 先天苦竹:望月愁
- 通天建木:绿旋风
- 化风行万里:无题(2025年6月27日)
- 化风行万里:山海情
- 化风行万里:蚂蚁负馒
- 化风行万里:云山
- 化风行万里:无题
- 化风行万里:天地龙鳞
- 化风行万里:赞韵染山河集群主
- 化风行万里:一眼望亿年
- 化风行万里:梦一场
- 化风行万里:刀剑如梦回马枪
- 化风行万里:凤求凰
- 灞陵散人:斗志与干劲 赵景贤
- 化风行万里:无题
- 独孤政:侠客行之暂说再见
- 独孤政:侠客行之初论傲骨
- 独孤政:侠客行之中材难予
- 独孤政:侠客行之脚步放缓
- 独孤政:侠客行之友情链接
- 独孤政:侠客行之百花齐放
- 生死簿:白虎归来
- 二师兄:哪些文章会被删除
- 信用城:心中有路
- 信用城:关于收支两条线
投票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