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敏:老屋
作者:周志敏    发布于:2024-12-17 19:40:19    文字:【】【】【
老屋
文/冷暖人生
        灿若春花,衰如秋草,屋舍岂不是?在经历了辉煌、热闹,闲置与萧索,于流年的历炼中,砖墙渐泛潮碱,蚀痕斑驳,屋顶瓦缝尘垢填隙,瓦松离离,终成就了一副沧桑之态,因之而称为老屋。
        老屋,广见于乡村,比于近年崛起的楼房,的确显得低矮、破旧,且大多都闲置着,任凭风吹雨打,岁月侵蚀。如此,主人并非静待其毁灭,或许会在闲时回来,看看、望望,以消糜日渐凝重的牵挂,春节或千里奔袭贴上大红对联,以增添些许祝福。由此可见,老屋也并非老的一无用处,它至少安放着一抹乡愁,且在维护着村庄布局的完整性。倘若,有几处废墟,有几片空地,村子恐怕就显得荒芜、恓惶,让人心生悲凉。可是,伴着城镇化的脚步,这种悲凉也许会日重一日,年重一年,最终落得个盛世之遗憾。
        老屋是我们生活过的地方,姊妹兄弟、父母爷奶,一家几辈人都住在这里,空间确是狭小、物质又乏匮,但困境中也有乐趣,似乎点滴琐事、悲喜情愁都是锅碗瓢盆交响曲的音符。所以,当成为城里人与老屋作别,或欣喜原址上翻建新房时,总会有些不舍,总会有父辈辛劳的影像闪现。仍记得当年建造时的场景,先从队里指定的地方拉回泥土倾于房址,父辈们就相互帮衬着,先砌上几层青砖作基,再挑水、泡土、下黏草、和泥、搭墙、修墙、封檐、上梁、架檩、钉椽、登瓤、苫草等诸多工序,新屋才算落成。这个时候也极是欣喜,通常是割上贰斤肥肉,再买几瓶烧酒,以谢乡邻,顺庆乔迁。不过,由于土墙屋子惧水,不耐久,而今已很少见了,现在村中的老屋大多是后来修建的砖木结构的瓦房了。
        老屋里存储着旧时的记忆。如果你不亲临其境,脑壳里的东西是散碎的,一定不容易串起来,也只能依稀念起父亲,把挂在门鼻上的麻,用绳车拧成经子,以备织箔之需,或尚记着母亲坐在矮凳上,将钢针在花白的头发上蹭了蹭,再用力地纳着鞋底,再或记得,因为逃课或干了不该干的事,我正站在屋里受训,再想下去……再也就记不多了。前些时侯,陪同堂兄去了趟他家老屋,虽是他家的老屋,却使我串联起了旧的时光。
      堂兄是因高考从我们村走出去的第一人,如今定居于城,而父母却不习惯城里的生活,没有随迁,一直在老屋住着。古训道,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所以他隔三差五的就回来看看,陪陪父母。亲恩不言谢,尽孝无遗憾,堂兄成了村中人的榜样。人过七十古来稀,高龄的父母终没逃过自然法则,先后乘鹤西去。“父母在,我们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感慨之余,老屋也成了堂兄最后的牵挂,一年总是要回来几回,或为了怀念,或为了祭祀,再或为了那抹最后的乡愁。这次,而我恰恰又陪了他。
      堂兄的老屋居村北,临路而面南,错落在两楼之间,低矮且承袭一身沧桑,如不是院中的一株枣树,干高冠大,似乎没有谁会为老屋平衡左右。推开院门,真是往来人不至,寒草侵阶生,满眼荒芜。堂兄用砍刀斫去砖缝里钻出来的指头粗的楮树,才显露出通往堂屋的小径,而其上满是褐色的落枣,此境,堂兄婉惜不已说,可惜了,要是在过去,还不够咱小哥几个摘的。是啊,过去怕人偷,现在盼人来偷都没人偷了,你还记得偷三爷家枣子的事吗?我自然一笑,往事便历历在目了。
       三爷家的房前长着一株枣树,一粗壮侧枝竟还伸过屋顶,七八月里,椭圆形的大枣红红的挂满枝头,甚是诱人,我们几个玩伴早已垂涎欲滴。可是奶奶却不“大方”,常常在家里看着,下地劳动时还锁起院门!有天下午,无意中竟发现三爷家的屋后生着一株歪楮树,爬上此树便能登上屋子的后坡,翻到前坡摘枣那就是极易的事了。于是我们便付出了行动,坐在了屋脊上每人吃了个半饱,又塞满衣袋才满意而去。待到奶奶回来,见满地落果,瓦上尽是枣叶,还踩退了一溜脊瓦。没多想就知道是我们几个干的,自然,父母也闻迅给我们上了家法。也不知为啥,自此,每到冬天,三奶奶就会送些干红枣子来。
         正回味着枣子的甘甜,堂兄忽然说,这不住人了,东西就坏的快,你看这门竟掉落了。转眼望去,没了门的灶屋那是一览无余,积垢的锅台依然完好,灶门前的柴草还整齐地码着,似乎仍在等待主人去焚成炊烟。见此光景,不由得联想了一番,文学作品里,炊烟是宁静温馨的素材,而现实中烧火就是个苦差使。尚记得,那时做饭烧的是旧式泥灶,一般是用树叶、禾根作柴,配个木风箱,呼啦呼啦的扇旺火苗。最烦的是阴雨天,柴草潮湿不易燃,且气压又低,炊烟升腾不利,即便用尽力气抽拉风箱也只会弄的满屋子烟气,烟的眼睛直流清泪,因此,轮摊谁烧火,是母亲最难派的活,而做一顿饭下来,她也常常需要几次到门外站站,以减轻不适。炊烟散去,才觉舒心,粗碗咸汤,杂面青菜,一家人吃的津津有味。
       跟着堂兄的脚步到了正屋,见他把父母的像片擦拭干净,又放回原处,置上香炉,随燃以拜。起身后又将我领进里屋,指着一张织机道,这可是老物件了,据说是从太爷爷那辈子传下来的,咱半个庄子的人家都用过。是的,我很清楚,母亲织的粗缯大布用的就是这张机子。光线适宜的厅堂正中,她那一对小脚交替地踏着缯板,一只手投梭,一只手堵梭推杼的劳作场景瞬间就闪现在了眼前。那繁杂的程序也印象至深,先纺线、打筒、互线、再浆线、经线、印杼直到上机,中间还离不开左邻右舍的婶子大娘帮忙,一般织一匹布下来要月余,而纺线是最花时间的。尚不能忘,一到晚上,干了一天农活的母亲仍会把旮旯里的纺车搬出来,坐在草编垫上,豆大的油灯下“嗡……嗡,吱扭,嗡……嗡,吱扭”地纺起棉花,昏暗中,有很多次我从梦中醒来,仍见母亲不肯休息便劝,娘,别纺了,该睡了,嗯!我纺了这几个布剂子就睡,或说我把这锭线穗纺满就睡。噢!我继续的睡去,纺车的绞线声也在继续着……
        正沉浸在回忆中,忽然,堂兄的手机响了,分明是在催他回城,可他并没有急着走,却去除尽院内權木及杂草,临了,又望了望檐瓦欲退的老屋说,也不值得修了,随它吧。这才锁了院门,道了别,乘车而去。看着他从车窗外挥了挥手,我不免也生悲凉,或许自此我哥俩不再似以前常见了,可怜的老屋真的不再去维护,村子或会过早地添处废墟,而他的那抹乡愁也会埋在这废墟里。
        老屋是要毁灭的,但现在却不希望,至少还可让城镇化的迁一代仍有眷恋,也会使迁二代依稀记得老家的模样,然,决不会让迁三代记得住祖籍又生乡愁,不管如何,老屋终究是要毁灭的。

2024.11.16
浏览 (146) | 评论 (0) | 评分(0) | 支持(7) | 反对(0) | 发布人:周志敏
将本文加入收藏夹
 
 
相关评论
最新点评
更多点评 发表点评
发表评论
您的评价
差(1) 一般(2) 好(3) 很好(4) 非常好(5)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验 证 码
看不清?更换一张
匿名发表 
 
 
文章搜索
 
 
投票调查
关于虚拟国股份众筹截止日期的投票表决
 会员账户注册达到一万 (1747)
 实名认证会员账户达到一万 (215)
 实名认证会员达到一万 (16577)


Copyright ©2008-2024   悟能(二师兄)网  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9824号-1    

 
 
访问统计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