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如不及 犹恐失之
——我的大学
◆ 临峰愚叟
解放之初,全国性的重点大学并不多,而四川大学已名列其中。1960年,愚有幸考入川大,修业五年。
言及大学生活,于我,可谓平淡无奇,没有一点儿罗曼蒂克味,但却深深地打着时代的烙印。
(一) 带着柏木扁担进校园
火车飞驰,奔向成都。与我同行的是陪伴我度过了六年中学生活的柏木扁担。
我的家庭,人多劳力少,经济特别困难。那个年代,学校对贫困学生特别关照——每月发放一些助学金,每个周六的下午及礼拜天又组织我们去搞勤工俭学。紧邻学校有个搬运站,搬运工人忙不完的活便时常分给我们去干,我的扁担常年都有用武之地。
不单如此,我的扁担还参加过轰轰烈烈的大炼钢铁运动,曾为运矿石、送焦煤立过汗马功劳。
而今,为担行李,它又偕我入大学。未知入学后,该将它置于何处?
愚跨入川大,正值我国三年大自然灾害肆虐之期。举国上下,民生维艰。为补供给之不足,校园内凡可种植的地方都种上了蔬菜。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每组承包一定数量的菜地。谁能料到,我的柏木扁担竟然在大学园里也能找到自己的岗位?
校园地多肥少,抢掏大粪竟一度成风。一次早起,我居然抢得满满的一挑,喜不自胜,信口而歌:
北风呼呼,
夜幕沉沉,
时钟嘡嘡敲响三声。
掀被披衣忙持担,
且喜那——
粪尿盈坑。
(二) 三合剂与米糠饼
灾荒之年,一应所需全凭计划定量供应。购买任何物品,不仅要现钞,还得要有购物的票证。
那些年,大学生特别金贵,深受国家优待:每人每月配给粮食34斤,响应号召每人每月节约5斤,实得29斤(其中20-30﹪搭配粗粮),另外,每个大学生每月还由政府供应菜油一斤、肉品食物一斤,发到个人手中的尚有肥皀票(每月一块)、糖果票(每月一斤)、布票(每年一丈五尺)。
尽管国家对大学生优待有加,然而因营养不良而患水肿病者依旧十有三四。为学生健康计,学校特向水肿病患者发放三合剂(白开水+红糖水+中草药汁)与米糠饼。每周三的下午,校医都要对学生进行一次水肿病普查,入围者均发糠饼三个,三合剂半盆(面盆)。
(三) 修身有为 自强不息
愚幼入私学,寒窗五载,始改上公学,深受儒学的影响,以此立下志向:
修身有为,自强不息;仁爱为本,造福社会。
欲“有为”,得先“修身”,进德修业,自强不息。大学生活虽然多半时间是处在艰苦的岁月之中,然而丝毫也不曾影响过学业。课堂受业,图书馆自修,孜孜矻矻,五年如一日,“学如不及,犹恐失之”。真可谓“落在其中而乐在其中”也。
学制五年,前三年打基础。基础课(或曰公共课),分科靠挂:哲学课,哲学系的老师教;经济学课,经济系的老师教;俄语课,外语系的老师教;文选与写作课,中文系的老师教;中外史学课,历史系的老师教。后两年学习专业课。我的专业是考古学。此专业,全年级仅只11人。
授业恩师有当时最有名气的考古学教授冯汉骥(兼任四川省博物馆馆长),骨干讲师杨建芳等一班精英。系主任徐中舒(一级教授,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也亲临执教。
考古专业,实习时间相对较多。
在校内,注重师道尊严;外出实习,则搞师生平等。休息时玩扑克,输牌者须在脸上贴纸条,冯教授输了也会自动贴上。
每到一处,第一餐都由冯教授办招待,菜肴任由学生点。若一天经过两处地界,学生便有两餐可免费海吃。
藏书量大,是川大的优势之一。周一至周六,出了课堂即可钻进图书馆或线装书库。泛舟书海,其乐也融融。
周六晚上,图书馆关闭,学生可去拜谒自己景仰的教授。大三大四的两年间,每到周六的晚上,我都去缪钺(文学家、教育学家)教授家,向他学习诗词。缪教授传道有方,愚学亦弗怠,未几,即有小诗敬致师尊,且幸获缪老颔可。诗曰:
穷年兀兀鬓飞霜,
继晷焚膏老至忘。
著述钩玄施雨露,
承风桃李茂千方。
(四)考古实习温江行
1964年的春天,冯教授给我们安排了为时一週的考古实习。11人分成四个组,分赴川西四个县去实地进行文物考察。我和陈光模、李永隆同学三人一组奉师命去了温江。
到县文化馆后,出示介绍公函。馆长及工作人员对我们都十分热情,积极支持,只希望我们能将考察结果相告。
按教授吩咐,先查阅县志,再选择考察对象。读了一天县志,我们首选对象为鱼凫城。
温江县,一马平川,又时值菜花盛开,花海一望无际。寻寻觅觅,好不容易才找到鱼凫故址。城早毁,仅存残垣。残存城垣高五米多,宽七八米,长一千八百多米。我们在残垣上搜寻两天多,查到几处墓葬遗址,刨到几枚五铢钱。
离开鱼凫,我们又沿金马河畔走了一天,发现成片水田之间有一块干田。向农家打听原因,农人说这田漏水。我们断定其下必有宝藏。借锄掏挖,向下不到一米,即见无数的陶器碎片,精神为之一振,又继续下挖,竟然刨得两把石镰、一把石斧。镰、斧打磨精致,应属新石器时代的文物。
实习期短,只好奔回县城。馆长设宴饯别,副县长也来作陪。席间馆长问起鱼凫城的起止年代,初生之犊不畏虎,愚竟大胆地予以推断:
“周辙东,王纲坠”,据《华阳国志》所载:“周失纲纪,有蜀侯称王,次王曰柏灌,次王曰鱼凫。”鱼凫王在位,当在平王东迁洛邑前后,则鱼凫城存在的上线亦应在此时段。有人在城墙上下葬,说明城已毁掉;五铢钱是汉武帝时的货币,这就证明鱼凫城存在的下线当在秦汉之前。
领导们对拙见深表信服,让秘书记录存档。当晚,又叫县文工团为我们搞了一个专场演出。
(五)高教部长杨秀峰坐镇川大
1964年10月,著名讲师杨建芳等率领我们赴阿埧州之理县进行考古发掘,到达目的地没多久,即被电令召回学校,原因是杨部长率领工作团进住川大来搞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了。
杨部长瘦高个子,耳配助听器,为人倒也谦和,能和学生打成一片,常到学生宿舍听取意见。可他所率领的团队却来势凶猛,弄得我们的师长难于招架。他们把狠批“厚古薄今”也作为社教的重点,校领导、系领导均被审察,有些教授、讲师也成批判对象。
社教运动长达半年,对考古专业的学生影响尤最,其结果是使同学们对所学专业信心尽失,毕业分配时全都改弦易辙,没有一个人愿意去从事专业工作了。
(六)中发65(368)号文件
解放初,基层干部的文化水平都不够高,对党和国家方针大政的理解有限,往往执行不力。为此,毛泽东主席决计要搞干部大换班,用知识分子去替换基层的主要领导干部。便发了一个中央文件——中发65〔368〕号文件。
根据文件精神,在1965年的大学毕业生中选拔精英,各省都选,单四川省就选录了三百多人。被选录的毕业生,隶属省委组织部,名之曰“省委组织部待分大学生”。由省委党校负责培训,计划在两年后分到基层去担任县级的主要领导干部。
深感荣幸,愚亦忝列“待分大学生”之列。
【后记】
“史无前例”的胡斗纷争,使我们深感“宦海莫测”,不敢问津。科班生虽涉世未深,但从书本得知工人阶级最是大公无私,团结一致,因而都希望能去工厂工作。经再三恳求,终于如愿。1969年春,经四川省革命委员会批准,原省委组织部的待分大学生,响应“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时代号召,全都去了军工企业“三线厂”。愚亦于1969年4月1号进了国营467厂(四川江津增压器厂),成为一名三线战士。
作者简介:
孙传松 字恒苍,号临峰愚叟。男,1938年生,四川资中兴隆人。
幼入私学,寒窗五载,改上公学,初中高中而高校,1965年毕业于四川大学。毕业分配入省委组织部。1969年4月,响应“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时代号召,从四川省委组织部调至军工企业国营467厂,参加三线建设。
重庆江津三线战士,杏坛底层一介布衣。
现为中华诗词家联谊会会员、中华诗词家协会理事、中国老年作家协会会员、心潮诗友、重庆市江津区作家协会会员。
- 临峰愚叟:《扁鹊见蔡桓公》品读分享
- 临峰愚叟:《触龙说赵太后》品读分享
- 临峰愚叟:杜甫《兵车行》品读分享
- 临峰愚叟:故事新编
- 临峰愚叟:杂俎置喙
- 临峰愚叟:读寓言,抒愚见
- 临峰愚叟:《蜀相》品读分享
- 临峰愚叟:《学雷锋,以致用》(修定稿)
- 临峰愚叟:知识 智慧 人生
- 临峰愚叟:学雷锋 重本根
- 临峰愚叟:党辰百年庆,红船精神扬
- 临峰愚叟:同风共贯新时代,砥砺迎战决胜关
- 临峰愚叟:恒苍小律(31)
- 临峰愚叟:2025中华儿女贺新春,“央视频”孙传松作品展播
- 临峰愚叟:先忧后乐千秋典
- 临峰愚叟:知识智慧,照亮人生
- 临峰愚叟:追忆时光,岁月留痕
- 临峰愚叟:史海钩沉,洞明人心
- 临峰愚叟:传统美德,民族发展的动力
- 临峰愚叟:《从一大到二十大全国诗词创作大赛优秀作品集》选读(二)
- 临峰愚叟:《从一大到二十大全国诗词创作大赛优秀作品集》选读(一)
- 临峰愚叟:鉴古观今话是非
- 临峰愚叟:《中国诗人大辞典》作品选读(2)
- 临峰愚叟:《中国诗人大辞典》作品选读(3)
- 临峰愚叟:《众生度化佛祖》——返乡漫笔
- 临峰愚叟:《中国诗人大辞典》作品选读(4)
- 临峰愚叟:屈原《涉江》品读分享
- 临峰愚叟:《中华当代美德诗选》选读分享(一)
- 临峰愚叟:《诗经·蒹葭》品读分享
- 临峰愚叟:《中外格言大典·当代篇》锦句分享(一)
- 临峰愚叟:源出同一诗篇的八个成语
- 临峰愚叟:八十漫兴
- 临峰愚叟:《读“鲁迅”》